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3.pic.wretch.cc/photos/10/d/da1942/77/1179701139.jpg)
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有多少學子上課的地方,一場大地震讓多少人無家可歸、失去生命及財產,而今留下這些怵目驚心的意向,讓我們瞭解大地反撲的可怕。
#2(斷層保存館入口)
五月二十一日我跟小熊整天的行程,除了參加下午在公益路的PFC中部聚會活動外,最重要的莫過於初訪「921地震教育園區」。
「921地震教育園區」位於台中縣霧峰鄉復興一段42號(原光復國中校址),
因為921大地震車籠埔斷層切過光復國中操場,產生150~250CM之落差,此落差不是岩盤本身,而是草坡與跑道,跑道斷裂之影像幾已成為象徵921大地震之歷史符號。
我們抱持著回憶當時地震的恐懼心情,紀錄著這個園區經過包裝施工後的現況。
#3(斷層保存館室內實景)
這個教育園區建築有很多特色,根據建築師的說法是:
「邱文傑與莊學能建築師所提出設計理念中,基於原址保存和社會大眾對地震展示功能的需求最為迫切,因此第一期工程將以斷層遺址現址保存館和地震影像館為建設重點。」
為凸顯斷層帶經過所造成的地景與校舍毀壞的事實,建築設計上企圖整合斷層展示館與毀損校舍,合而為一,期更一致性表達斷層線上地層變動所造成的影響,用建築的針,隱藏於大地的線,將此地震裂縫縫合。如斷層與既有跑道結合成為斷層展示館,斷層與圍牆連結形成博物館區入口藝廊,再如以錯動的斷層線界定觀察面,企圖將不同的使用場域,還原到最原始的斷層核心質變後的邏輯,順勢推展。當然,這些創意必須融合於安全考量之前提下,而觀察廊實際上與車籠埔斷層展示館連成一體,以一氣呵成之勢將全區串聯,行走於觀察廊中,時有影像、聲音、文字說明與館外景致相互輝映;而斷層展示館內空間其實是一核心質變過程,企圖以斷層斜坡為觀察重點,利用視覺角度求取相對高層,並依斷層落差值求取安全退縮距離,進行質變過程,而此變化原則隨斷層線走,再依地形地貌調整,自然形成一管狀空間,容極大於極小之中,企圖形塑異質空間,賦予另一向度的空間體驗,追本溯源引入主題性的想像範疇。
#4(斷層保存館室內實景)
#5(斷層保存館室內實景)
#6 (斷層保存館室內實景)
#7 (斷層保存館室內實景)
#8 (斷層保存館室內實景)
#9 (斷層保存館室內實景)
#10(戶外參觀導覽圖)
#11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12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13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14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15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16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17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18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19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20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21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22(地震後被震成S型的鐵軌)
#23(921六週年活動牆)
#24(921六週年活動牆)
#25(地震後被震垮的教室遺跡)
#26(影像館-各地區死傷人數統計)
#27(影像館-原國中活動中心)
#28(操場斷層遺址)
#29(操場斷層遺址)
#30(操場斷層遺址)